王安石传:虽千万人吾往矣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时代的政局以及他的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的活动、新法的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过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目。本书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推荐书籍
书摘
第三章 梁启超为何要写《王安石传》(代序)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后人也称他为“荆公”。死后赠太傅,谥号文,所以有人又称他为“王文公”。
◆ 陆九渊,字子静,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山形如象,故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他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创始人,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却是朱熹的对立面。
◆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因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人称阳明先生,明朝人。明朝立国后尊奉程朱理学,作为朝廷所提倡的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它所造成的弊端即“学者惟知科第,而学问尽于章句”。所以,王阳明不喜欢朱熹,也不喜欢程朱理学,他讲“致良知”,就是针对当时的章句、训诂等功利之见而发言。
◆ 中国古代有尊重和敬仰“乡贤”的优良传统,北宋以降,无论王安石受到怎样的非议或诬谤,在他的江西老家,人们还是以出了一位他这样的“乡贤”而感到自豪。
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人物关系表
◆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宋朝第六位皇帝,1067—1085年在位。宋神宗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极为欣赏,并对新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世人又称他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今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 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1032—1111,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能言善辩、声名狼藉的势利小人,后背叛王安石,与曾布交恶。
◆ 曾布——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1036—1107,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曾经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与吕惠卿共同参与变法筹划、制定,是新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 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绛是王安石推荐选拔的,并继王安石之后担任了宰相,一心一意地守护新法。
◆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受学于王安石。王安石举荐他,元丰初年将他提拔为御史中丞。弹劾苏东坡,将其抓入大牢,即李定同舒禀制造的“乌台诗案”。
◆ 舒禀,字信道,号嫩堂。北宋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治平进士。王安石执政时,为审官院主簿,与李定一同弹劾苏东坡。
◆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晚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翰林学士,屡次要求辞职,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被贬为知永兴军。
◆ 吕诲——第一个弹劾王安石的人,1014—1071,字献可,开封人,御史中丞。王安石刚执政时,第一个弹劾王安石的人,捏造王安石十大罪状。他也是治平年间(宋英宗年号,1064—1067)因濮议事件弹劾韩琦、欧阳修,请求杀欧阳修以谢祖宗的人。
◆ 苏轼——反对新法最卖力的人之一,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多次上疏反对新法,遭遇二度迫害被贬岭南。
◆ 苏辙——反对新法最卖力的人之一,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专门提拔小官吏就是从苏辙开始的,最初设立制置条例司时,首先提拔苏辙为检详文字。后来因其不赞成新法,出为河南推官。唐宋八大家之一。
◆ 范纯仁——反对新法最卖力的人之一,1027—1101,字尧夫,谥忠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数次上疏并公开指责王安石新法,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逐。
◆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四朝为官,北宋时期政治家。与司马光一起反对王安石新法。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请求辞官,授予他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
◆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与欧阳修一起反对青苗法等,数次上疏与王安石申辩。
◆ 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人。王安石举荐破格提拔为显要官员,后与司马光一起破坏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因议论青苗法被贬出京城,知颍州。
第六章 绪论
◆ 这是第二次修《神宗实录》。然而,元祐年间那些人又不停地攻击这个版本。宋徽宗的时候,有一个叫刘正夫的人,他说,元祐、绍圣年间分别所修的《神宗实录》各有得失,应该将两个版本的意见加以折中,这样才能将信史传之万世。又有一个叫徐[插图]的说:“神宗正史的修订工作如今已过去五年,还不能完成,完全是由于元祐、绍圣的史臣有不同的好恶,范祖禹等人以司马光的家藏记事为主,蔡京兄弟则完全采用王安石的《熙宁日录》,各自坚持己见,所以争来争去,没有是非。当时在朝廷工作的人哪家没有家藏的记录?以我之见,把这些家藏的记录都征集来,互相参考,辨别是非,最终才能修成大典。”
◆ 而且,王安石自著的《熙宁日录》和绍兴年间朱墨本实录都被毁灭,无从查考了。于是,《宋史》只能根据一面之词,把它当作可信的历史记录,而王安石的冤案也就永世不能真相大白了。凡是《宋史》中丑化、诋毁王安石的话,用其他人的书对照,其中诬蔑的痕迹确实可以考证的占十之六七。近代的大学者李绂、蔡上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将摘引其中重要的内容,分别在下面的章节中论述,这里就先不啰唆了。
第七章 王安石的时代(上)
◆ 赵匡胤(927—976),涿州(今属河北)人。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其父为后唐禁军将领。后周时,赵匡胤积战功为殿前都指挥使,后升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创建宋朝,从此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割据混乱的局面。他在位十六年,史称宋太祖。
第一十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 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对“命”的理解,而又归结为按照理法行事等候“命”的到来。所以,他平生高风亮节,特立独行,做事情总是顺其自然,并不刻意强求。他的功名事业也被看作是他的本性要求他这样做的,并不将一丝一毫的成败得失掺杂在里面,这就是王安石之所以为王安石啊!
◆ 王安石坚守道义,自尊自重,并不急切地想要入世做官。但是,像他这种“玉蕴山辉”般的人物不会一直沉默的。
第一十二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 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被任命为提点江东刑狱。后来回京述职,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综论天下大事,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政治革新主张。这篇言事书可以说是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宣言书,后世那些有志于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并做出一定成绩的人大概没有人不曾读过王安石的这篇万言书。如今我避讳习俗的看法,把他这篇万言书全部引录在这里,并做一点儿简单的注疏和解释,以备研究古代如何治理国家的人参考。
◆ 提点刑狱这个官职的主要职责是随时巡回于该路辖境之内,考察各州县对刑狱事件处理得是否公允,而且还要考察各州县官吏是否都能廉明、称职等,类似于今天监察部门的工作。江东刑狱的治所设在饶州(今江西鄱阳)。
◆ 梁按:王安石谈到的教育应当兴办,官吏在一个职位上应当持久,稍微了解政治体制的人大概都是没有异议的,也不用进一步地阐释。只有他说到用法律来惩罚官员,引述了用严酷的刑罚惩治微小的过错一条,则有人担心他用了法家的“申商之术”,显得操之过急,也和政治的原理有很大差别。当然,国家对于人民有一种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它的统治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不仅专制的国家是这样,即使立宪的国家也是这样。如果觉得这是不可行的,就不要发布这样的政令,既然发布了政令,又可以不实行,就是对国家神圣权力的亵渎。后来,元祐年间(1086—1094)的那些君子因为阻挠新法的实行而被发配、流放、降职、免官,他们将积怨发泄到王安石身上,他也曾考虑采用管仲治理齐国时的办法,管仲曾说:“使政令有所亏欠的人,死罪;使政令有所增加的人,死罪;不按照政令做事的人,死罪;滞留政令的人,死罪;不服从政令的人,死罪。”
◆ 这三件事是先王礼法中最急迫的,现在却实行不了,而那些小是小非并没有妨碍对国家的治理,却大施禁令,而且经常改动,每月每年都有变化,那些官吏甚至都记不住,又怎么能够使人一一避免而不违犯呢?这就是法令不能被人尊重,无法实行,而小人却可以侥幸逃避,免于被处罚,君子则躲也躲不过,不幸而触犯的情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能用刑律来制裁他们。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治理国家的方针与先王的做法不一样啊。
◆ 梁按:官僚政治果然可以称为好的政治吗?我不敢这么说。然而,近代以来,自从施泰因(1757—1831,普鲁士政治家)用它来治理普鲁士,实行之后大见成效,俾斯麦就跟在他的后面,将这种制度推行到德意志,也很见效,各国开始渐渐地羡慕他们。
◆ 梁按:读这一段,再看王安石后来在执政期间的主张,他的意见受到世俗中人的中伤,他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他能百折不挠,始终不悔,说明他是按照自己说过的去做的,可惜宋仁宗是个不值得和他说这番话的人!我们看范仲淹执政期间进行的变革,不过两三件事而已,然而就因为不能被那些因循守旧、心存侥幸的人所容忍,只做了三个月就从这个位置上离开了,宋仁宗的优柔寡断从这里大概就可以看出来了。然而,王安石却不管你听不听,就是反复地对你说,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齐国人中没有比我更敬重君王的”吗?
◆ 然而,我的主张一般世俗之人是不讲的。如今谈论时局的人都认为我的这些意见是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我私下观察这些精英人士,想要尽心尽力帮助朝廷的人是有的,但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远大的目标,而是眼下所能行得通的。
◆ 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援引《易经》所说的,“绝望了就会想到要改变,改变了就能畅行无阻,畅行无阻就能够长治久安”,说得非常恳切。
第一十三章 王安石与宋神宗
◆ 鳏寡,亦作“矜寡”。老而无妻称鳏,无夫称寡。引申指年老而孤苦无靠者。
◆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中药。比喻照样仿做。
◆ 宋神宗为宋朝第六代皇帝。1066年被立为太子,次年即位,时年仅二十。他立志改革,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力图挽救北宋中叶的财政危机。神宗在位十八年,三十八岁便英年而逝。
◆ 这样的人如果得了志,社会风气就会败坏。社会风气败坏了,那么这些朝夕在您左右的人如果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来侍奉皇上,就没有胆量质疑朝廷的是非;那些被皇上派到各地去的人如果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来为皇上做事,也就不能了解关系到天下兴亡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种弊端已有前车之鉴,恐怕不能不认真对待。想要解决这种弊端,只有亲近贤德良善之人而已。啊,我读到这里了解到,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在用人方面有不合适的地方,责任一定不全在王安石啊。宋神宗希望国家得到治理的心情太急切了,然而君子中能够顺应他这种愿望的人又太少了。
第一十四章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一)
◆ 我常说,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没有绝对的好政治。如果他的施政本意在于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进行谋划,就应该算是好的政治。
◆ 过去治理大国的人所用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专制独裁,一种是无为而治。专制独裁者我们叫他民贼,对他们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也不认为他们是政治家。而放任者也绝不足以称为政治家,我没听说过政治家卧在床上就可以治理他的国家。
第一十五章 分配、税收和国家财政——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二)
◆ 西周时期设置泉府之官,掌管货币流通和集市贸易,目的是限制财富过度集中,调剂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及“考异”“目录”各三十卷、《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编年体史书。
◆ 铜钱的计量单位,俗称串,一串为一千文。
◆ 由于这个原因,还在衙署中安排了接待、侍奉的吏员,专门在暗中与这些送交公文案卷的人纠缠。以前这种财政机关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 青苗法颇有些类似于官办的劝业银行,这是王安石的惠民政策。《宋史·食货志上》的第四篇记载了它的缘起:熙宁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条例司发布消息称,各路常平、广惠仓中储存的钱谷粗略计算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万贯石以上,不过它的收藏和发放都违背了初衷,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今准备采取新的办法,根据当时的谷价,遇到市场上谷价高的时候,州县政府要适当降低谷价,卖给困难的农民;遇到市场上谷价低的时候,州县政府要适当提高谷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粮食。
◆ 为什么叫青苗法呢?当时的陕西转运司李参为了解决戍边士兵军粮不足的问题,下令让当地的百姓自己估算一下粮食的产量,官府把钱借贷给他们,等到秋收时向官府缴纳粮食,借给农户的钱就叫“青苗钱”。通过几年的经营,仓库里有了余粮。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仿照这个办法去做,所以沿袭了这种叫法。王安石怀念这个政策很久了,他年轻时候所作《寓言》诗,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 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兴旺繁荣不同,宋代农村经济大多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自己种田,自己织布制衣,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多依赖于自然条件,如遇上意外灾害,家庭生活便十分艰难了。
◆ 均输法也是一种惠民政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对京城的物资运输,如何减少盲目性,使其更加合理。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写了《乞制置三司条例》一文,其中写道:
◆ 我观察先王制定的赋税法,在国都的周边地区,征收的赋税实物有精品,也有粗货,等级标准是以一百里为限来划分的,而那些离国都比较远的诸侯国,就根据他们各自出产的货物来进贡。
◆ 均输法也是一种惠民政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对京城的物资运输,如何减少盲目性,使其更加合理。
◆ 王安石制定并推行的市易法大致上是借鉴了汉朝桑弘羊所推行的平准法,其特点是平抑市场的物价,掌握制定物价的权力,把物价的操控权夺回政府手中,其实是类似专卖法的一种措施。
◆ 他们卖出商品的时候也按照当时的行情定价,不能卖高价。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希望社会财富的分配能更加公平。其二,特别注重经济学上关于生产的这一方面,使金融机构能正常运转,使资本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农户和小商人、小手工业者从事小商品生产,他们的资本往往都很有限,一定要等到把手中的产品卖出之后,收回成本,才能进行再生产,中间往往因资金不能及时补充而中断,生产能力也因此而显得微弱和萎靡不振。王安石思考着如何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凡是能有五个人为他作保的老百姓,或者有抵押资本的,官府都可以把钱借贷给他,而以所借时间的长短收取十分之一或分之二的利息。
◆ 为了分派差役,北宋政府把农户分为九等,并且规定,下五等户一律免役,上四等户则根据其家产的多少,分别要求服不同的差役。而免去差役的还有太常寺的乐工、进士及第的人家、僧、道、女户、单丁户,城市居民和商贾也都免役,不能免役的只有中小地主和自耕农。
第一十七章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四)
◆ 杨时是什么人呢?他是程颐的学生,曾依附于蔡京,谋得个一官半职,学者都尊称他为“龟山先生”,他在孔庙中享受“从祀”的规格,至今没有被废止。
◆ 庆元年间(宋宁宗年号,1195—1200),韩侂胄和胡纮指斥朱熹的道学为伪学,并将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史称“庆元党禁”,读史的人都很反感这种现象。
第一十八章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
◆ 五次和议的岁币数量,宋朝一直受外患困扰,然而宋朝皇帝大多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守政策。为了换取短暂的苟安,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签订了五次比较重要的合约,每年向对方支付大量的岁币,这无疑极大加重了宋朝百姓的经济负担。
第一十九章 罢官之后的王安石
◆ 曾公亮说“皇上与王安石如同一人”
◆ 可见,肮脏的历史毒害天下,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啊!
◆ 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中有一段记载:熙宁庚戌年(熙宁三年,1070年)的冬天,王安石自参知政事拜为宰相,登门祝贺的人接连不断。
第二十一章 王安石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 吕诲是什么人呢?就是治平(宋英宗年号,1064—1067)年间因濮议事件弹劾韩琦、欧阳修,请求杀欧阳修以谢祖宗的那个人。
第二十四章 王安石的家庭
◆ 他们兄弟七人,其中王安礼、王安国在《宋史》中都有传。他的文集中收有《亡兄王常甫墓志铭》《王平甫墓志》,王常甫就是他的长兄王安仁,王平甫就是王安国。王安石早年因为贫穷才出去做官,他的俸禄要用来奉养祖母、母亲以及寡嫂,他家的境况在他的文集中记载得都很详细,他与王安礼、王安国唱和的诗作极多,他写的《亡兄王常甫墓志铭》《王平甫墓志》都称赞他们最讲究孝顺友爱,那么王安石的孝顺和友爱也就可以知道了。
第二十五章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 程颐(1033—1107),早年与兄程颢师事周敦颐。他与兄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认为“理”或“道”为万物的本原。二程著述被后人合编成《二程集》。
◆ 程颢(1032—1085),理学奠基者。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他的“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 今佚,今=现在 佚=散失 综上:现在已经散失了的(著述等)
第二十六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作家,即中唐的韩愈、柳宗元和北宋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唐宋文亦仅取八家。稍后茅坤本朱、唐之说,选辑八人的文章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书流传颇广,“唐宋八大家”之名遂亦流行。
第二十七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出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且谓诗歌不当有“讪谤侵陵”的内容,若干作品中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另有诗文集《山谷精华录》。词集《山谷琴趣外篇》,又名《山谷词》。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0
- 0
-
分享